青海出了个“红河谷”!

时间:2023-05-17 18:31:45       来源:中国国家地理

柴达木盆地名声在外,以“柴达木”命名的一条河——柴达木河,却少有人听闻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实际上,柴达木河是该盆地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条河流之一。它浇灌出盆地最肥沃的绿洲之一——香日德绿洲,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。

此外,柴达木河还是一条极具观赏性的“红水河”,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一道罕见的红河谷景观

柴达木河上游有两支源流,

其中西支源流有一个湖泊叫阿拉克湖。

从该湖泊流出的河流——乌兰乌苏河,

又叫红水川,

因为流经的区域是红层地貌,

所以河流被染成了红色

柴达木河,

在柴达木盆地的“湿舌”中逶迤流淌

想理解柴达木河之于柴达木盆地的意义,需要以地理视角,观察柴达木盆地的特点:气候干旱、寒冷,光热资源好。而水和光热,是决定一个区域的人生存的基础条件。

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,我国四大盆地之一。它的西北、东北和南面分别被阿尔金山、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,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

盆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,90%以上面积为荒漠和盐泽。这里气候严寒,年均温在5℃以下,气温变化剧烈,绝对年温差达60℃以上;总体降水稀少,多年平均降水量最高250多毫米,最少不足20毫米;蒸发量巨大,多年平均蒸发量达两三千毫米;太阳辐射强,日照时间长。

每年春分一过,

柴达木盆地开始迎来了春季候鸟迁飞的高峰期。

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柴达木河流域,

也成为灰鹤停歇、补给食物的中转站

在柴达木盆地内部,光热资源的区域差异并不大,但降水差异却很大。总体而言,降水量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,盆地最东部与最西部的年降水量相差10倍以上

柴达木河流经地区,是整个盆地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最大区域,可以说是盆地的“雨舌”和“湿舌”。源区冰川面积很小,河流补给主要靠降水,因此柴达木河是靠“雨舌”和“湿舌”造就出的一条大河。

我们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,200—4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。柴达木盆地的大部分属干旱区,而东部的柴达木河流域却是另类,可划到半干旱区

在柴达木盆地分区水资源量比较中,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内的水资源总量,柴达木河流域都是最大的。由此也能看出,降水量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起到了决定作用。虽然因为源区有大面积的冰川,依靠冰雪融水,那棱格勒河和格尔木河的年径流量都要比柴达木河高,但是前面两条河流所在区域的降水量,总体要比柴达木河流域少,所以就区域水资源总量而言,反而是柴达木河流域更高。

说到这儿,不难理解,柴达木河流域是盆地极为重要的“水库”。在光热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,水越多,自然就能带来更多的富饶。历史上,柴达木河干流流经的香日德镇地区,曾是古丝绸之路分支——青海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,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的王城所在地。

图是在柴达木河流域奔驰的藏野驴群。

此外,藏原羚、白唇鹿、雪豹、兔狲、马鹿、岩羊等多种野生动物,也先后被当地摄影爱好者拍摄到。

得益于柴达木河及其支流带来的珍贵水资源,

该流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沃土,

也是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。

柴达木河的一条支流——诺木洪河,曾诞生了新石器时代的诺木洪文化;另一条支流——察汗乌苏河两岸,则密集分布着两千多座千年古墓葬。

神山圣湖的孩子:

源头吞吐湖,终点闭流湖

如果把柴达木河比喻成一个人,他的出生地不同凡响,这让他有着高贵的血统和传奇的降生——他是神山圣湖的孩子

阿尼玛卿山是藏地的四大神山之一,被认为是雄狮大王格萨尔的寄魂山。从这座神山发源的东曲,流入了冬给措纳湖(又称托索湖或陶生湖)。冬给措纳湖,意为“一千座山围成的湖”,面积450平方公里,深蓝色的大湖,壮美而秀丽,被当地人视为圣湖。柴达木河上游的东支——托索河,就是从冬给措纳湖流出的。

2月拍摄的东支源头湖泊——冬给措纳湖

摄影/张纪元

柴达木河上游的西支,也有一个湖,叫阿拉克湖,面积37平方公里。入湖径流有5条,其中乌苏屋矮河是最大的一条,它源自布尔汗布达山

图为阿拉克湖。

阿拉克湖又称阿拉克淖尔,

湖面海拔4100米,面积37.35平方公里,

水源依靠地表径流和冰雪融水入渗补给

摄影/张纪元

湖泊有不同的分类法,按照有无排水,可分为闭流湖吞吐湖两种。其中闭流湖是只进不出、无水流从湖中流出的湖泊,内流区的湖泊大都属于这一类,比如说青海湖;而吞吐湖是有进又有出、有河流汇入也有河流流出的湖泊,外流区的湖泊大多属于这类。

柴达木河东、西源头的两个湖泊,都是吞吐湖。有意思的是,柴达木河最终注入柴达木盆地,是典型的内河流。就像前面说的,一般而言,内流区的湖泊大都是闭流湖,而冬给措纳湖和阿拉克湖却是吞吐湖。

10月的冬给措纳湖

别小看这两个吞吐湖,如果放在外流区,可能很不起眼,但搁在内流区的柴达木河流域,其意义还是很大的:吞吐湖因为有进有出,所以湖水都是淡水。在遍地都是盐湖的柴达木盆地,这两个湖可提供珍贵的淡水资源

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头:从山区奔涌而下、一头扎入盆地怀抱的柴达木河,最后的归宿竟然也是两个湖——南、北霍布逊湖(因湖水干涸,霍布逊湖分为两个湖)。只不过,这两个湖泊是闭流湖——人们更习惯称它们为盐湖。

柴达木河的西源是赫赫有名的昆仑山。昆仑山东段布尔汗布达山的雪山融水汇聚的水流,经乌苏屋矮河等几条小河,再汇入阿拉克湖。从阿拉克湖流出的水,因夹带沿河附近的大量红色泥沙,使得河水变成了混浊的红色,当地蒙古族同胞给它起名叫“乌兰乌苏”,即“红色的水”之意。

在卫星影像图上,

我们可以找到柴达木河被染成红色的秘密

柴达木河上游源头阿拉克湖岸边的航拍图,

从图中能看到牧民饲养的成群牲畜

摄影/张纪元

红色的乌兰乌苏河,跟碧绿的托索河好似心有灵犀,携手赶赴一个共同的约会……

能染红整条柴达木河的“红水川”,

已留不住牧人后代的心

从清澈美丽的冬给措纳湖,流出了托索河,清澈而灵动,河水闪耀着碧绿的光泽;从远离凡尘的阿拉克湖出发,乌兰乌苏河一路激情澎湃——因为沿途山区多是由红色砂岩构成的红层地貌,红色砂岩被水流侵蚀冲到河里,整个河水便呈现出红色,所以叫乌兰乌苏,它流经的地方又被称为红水川。

图为两条河流不同水色交汇的局部特写。

这种“红配绿”色彩交会的河流景观,在我国实属罕见。

香日德河的河流补给,主要依靠降水和冰雪融水,

径流变化随气温而变化,径流年际变化较小,

但年内分布并不均匀,

冰雪融化常常会导致春汛的发生,

夏季汛期则容易引发洪水。

在布青山下一片平坦的三角形绿洲——凯敖洼,托索河和乌兰乌苏河相遇了,这里被看作红水川的核心地带。两条河流就像跋涉千里的恋人,在这里亲热地汇聚。在交汇点,我明显地看到两股界线分明的红、绿水流在慢慢融合——融合的结果是,往下继续流淌的河水仍是红色。这条“红流”顺山而下,一直流到了山下的香日德镇,最后消失在荒漠里。

“凯敖洼”是当地蒙古语的音译,意为“美丽的敖包”。这条河谷水草丰美,是放牧的好地方,后来形成了一个牧业村,村的名字叫陶生湖村。据当地牧民巴勒玛说,村里有200多人,但真正留在这里放牧的连一半都不到,老人和孩子大都住在山下的香日德镇。

我们遇到巴勒玛的时候,他正在给一座佛塔重新刷漆。我们向他打听,路牌上写的“陶生湖”在哪里。根据巴勒玛所说,又在地图上反复对照,确认陶生湖就是托索湖,也就是冬给措纳湖

图是在柴达木河流域一户牧民的蒙古包内,

老两口在给假期来草原度假的孙子和孙女洗漱、穿衣

摄影/雷东军

巴勒玛的家在佛塔几百米之外,一间蓝顶的简易板房。妻子哈日其力远远看到了我们,早早站在门外拦住两只狗,欢迎我们的到来。哈日其力穿着汉族服装,头戴粉色头巾。进到屋里,室内整洁得出人意料——整齐的被垛和明净锃亮的炉台,证明女主人的勤劳和贤惠。巴勒玛到屋后取出生肉切成大块。哈日其力给我们倒茶、拿炒面,又麻利地往炉塘里添羊粪,坐锅煮肉。两人殷勤又真挚。

我们喝着酥油茶,吃着糌粑,锅里的肉也煮好了。哈日其力在我们吃肉的空当,又揉了面,要给我们揪面片。

从巴勒玛那里,我们知道了这片河谷的故事:

巴勒玛的冬牧场和夏牧场加起来有1800多亩草场,养了300多只藏系羊,刚出生的羊羔有200多只。他们有两个孩子,19岁的大儿子在云南当兵,女儿在德令哈市读卫校。他们的父母冬天在香日德镇的小区生活,夏天会到凯敖洼小住。因为舍不得羊群和这片河谷,巴勒玛和妻子一直坚持在这里放牧。巴勒玛说,他或许是红水川最后一代牧民了,孩子们应该不会再回来放牧。说到这儿,巴勒玛有点伤感:河流都选在这样的吉祥宝地约会,可惜人不会再来了。

临走的时候,巴勒玛邀请我们夏天再来。他说,凯敖洼的夏天十分美丽,河谷绿草如茵,鲜花遍地,雨雪丰沛,空气湿润。他还特别指着南面的山说,那个白点一样的小屋是他家的“圈窝”(圈窝是蒙古语方言,是牧民人畜宿营的场所),如果我们来的时候找不到他,就沿河再走走,他一定是在山坡上放羊……

图为阿拉克湖附近地区,

当地牧民骑着摩托车,

在驱赶一头混入家牦牛队伍中的野牦牛

(画面牦牛群中,最左侧角最长的那头公牦牛)

香日德河:

一条河丰满了一段历史

一清一浊,一绿一红,托索河和乌兰乌苏河汇流在一起。从汇流的那一刻起,下面的河流就有了新的名字——香日德河。香日德河这一段,河水平常是淡红色,但一到雨季,整个河流就会变成鲜红色。

香日德河

如果说托索河和乌兰乌苏河是柴达木河鲜衣怒马的少年模样,那么香日德河就是他丰神俊秀的壮年了。这一段,沿香日德河居住的人口达3.8万人,灌溉了12.4万亩耕地。

当我跟随香日德河,穿过香加乡全境,来到香日德大桥,站在高处望着那大片大片的青稞、小麦和油菜花的时候,才突然明白,它从神山圣湖一路奔腾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,它用丰饶和那满眼的绿,告诉我它奔流的意义。

如此壮观的红色辫状水系,是不常见的西部大地奇观

从高空俯瞰,在都兰县香加乡境内,

密集的车辆在横跨香日德河的大桥上穿梭往来,

给这条西北荒漠区的河流带来了人间烟火气。

摄影/黄伦斌

过了香日德大桥,就是香日德镇。“香日德”是藏语,意为“林木茂密的庄园”,是柴达木河孕育的富饶绿洲。这是香日德河携带大量物质冲出山口后,在山前堆积而成、由巨大洪积扇构成的倾斜平原。这个倾斜平原下面分布有上百米的第四系松散物质,孔隙率大,由于出山河流大量的渗漏补给,因此储存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。

香日德河冲洪积扇水文地质剖面图

香日德镇以农业为主,农牧业结合,有“柴达木第一镇的称号。这不仅是因为它面积大,人口多,物产丰富,还因为它历史悠久,文化内涵深厚。

柴达木盆地高寒干旱的自然环境

及长日照、少降雨的气候条件,

非常适合枸杞、藜麦、玛卡和黑枸杞

等多种特色作物的种植。

这是香日德镇采摘枸杞

供图/张纪元

早在秦汉以前,以游牧为生的羌、氐等少数民族,就在这条美丽的河流沿岸繁衍生息。两晋时期,香日德属白兰羌的驻牧地。452年,吐谷浑首领拾寅看中香日德水草丰美,物产丰富,在此建立王城。日夜奔流不息的香日德河,以富饶的物产,奠定了一个王朝在此建都的物质基础。

香日德镇上晾晒枸杞

摄影/张纪元

吐谷浑筑王城于香日德,不仅改变了过去逐水草而居、不建城郭的祖训,还兴修水利,架桥修路,建立官职,增设文化设施,引进佛教,改良传统旧俗,由此奠定了具有独特风格,融合羌人、鲜卑和汉族等多种文化的“诺木洪文化”(有学者亦称“都兰文化”)。

史学泰斗范文澜如此评价吐谷浑屹立数百年不倒的功绩:把儒家的治国理念带入青藏高原,促进青藏高原多民族的大融合,拓宽和开创丝路南道即吐谷浑道,为中华版图的最终定形打下坚实基础。

到了清朝,因藏传佛教的兴盛,香日德镇又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,班禅行辕(又称香日德班禅寺)的修建是一个转折点。该寺由第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大师,于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创建,是历史上西藏政教领袖往来内地的主要驻锡地,也是历代班禅的香火地。

富饶的香日德绿洲

距香日德镇西北10公里的香日德农场,曾在1978年创造了春小麦亩产1013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,这也让柴达木绿洲农业载入了世界农业史册。

不同时期,人们都把这里视为风水宝地,耕作放牧,繁衍生息。香日德的辉煌,就是香日德河的辉煌:一条河流滋养了一个王朝丰满了一段历史…

在一种宿命似的轮回中,

柴达木河走完了它的一生

在香加乡、香日德镇灌溉了百里沃野之后,香日德河像一个耗尽心血的老人,感到了疲惫,想要休息一下。香日德河从出山口处(海拔约3100米),顺着倾斜平原而下,在香日德农场的小夏滩一带(海拔约2950米)潜入地下,一下子消失,完全干涸了。这些消失的水流,除了蒸发,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地下水。

这股积蓄在疏松地层下的水流,顺着地势,从高往低,潜流20多公里之后,慢慢在德玛高速附近涌出来。最后在小柴旦(海拔约2850米),水流逐渐变大,汇聚成一条流淌在茫茫戈壁的河。从小柴旦开始,这条河又有了一个新名字,叫“柴达木河”。可以说,柴达木河死而复生,是因为香日德河流经的倾斜平原有200多米的地势高差,地底下还富含有地下水。

从卫星影像图,我们可以看到,

柴达木河西支源头阿拉克湖的东南侧山脉,

都是红层地貌。

香日德河在流经香日德绿洲之后,就消失在荒漠里。

河流在潜入荒漠20公里后,

又在小柴旦附近溢出地面,

从此以下河段被称为柴达木河。

根据补给来源的不同,河流可分为山岳河流与泉集河两种类型。我们前面提到的香日德河、诺木洪河、察汗乌苏河等,均发源于山区,河水靠上游地下水、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补给,这些河流都属于山岳河流。而小柴旦的地下水涌出地面,汇聚形成的这段下游河段——柴达木河,就属于泉集河。柴达木河不同河段,有着不同的补给方式,恰恰反映了这条河流所经地区不同的地貌和气候特点。

重新出发的柴达木河,沉稳、持重、忍耐、执着地穿过茫茫戈壁,向西北方向流去,流到柴达木盆地的“盆底”——海拔最低的霍布逊湖。柴达木河把自己完全献给这片大盐泽之后,终于停下了脚步。

霍布逊湖,蒙古语意为“游浮的湖”,湖面海拔2677米,分南、北两湖,湖面随季节和干湿而变化,丰水时两湖连成一体。盐矿资源丰富的霍布逊湖,是构成察尔汗盐湖的四大湖区之一。察尔汗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钾、钠、镁、硼、锂等矿产资源,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。

霍布逊湖是整个柴达木盆地海拔最低的区域,

也是一个汇水中心。

该湖的周边分布有众多湿地,

其中田格力湿地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。

图为宛若江南水乡一般的田格力湿地

供图/张纪元

千里迢迢,柴达木河最终奔向了霍布逊湖。从湖中来,再回到湖中去,在这种宿命似的轮回中,柴达木河走完了它的一生……

本文选摘自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3年5月文章:

《青海“红河谷”  柴达木河带来的富饶》

撰文/唐明 摄影/乌席勒 等

责任编辑/雷东军 图片编辑/吴敬

地图编辑/王    岩 插图编辑/王航 

审图号 GS 京(2023)0870号

全文阅读请点击下图购买杂志

本期目录,精彩提前知

卷首语

以上帝的视角看:冰绿之地

撰文/单之蔷

青海“红河谷” 柴达木河带来的富饶

撰文/唐明 摄影/乌席勒 等

弱水长城

从河西走廊向北伸出的汉代“巨矛”

撰文/闲章 黄晓虎  摄影/赵勤 等

天之痕 人造天体划过夜空, 有人欢喜有人忧

撰文/张超 摄影/马劲 等

蛛心蚁形 拟蚁蜘蛛的“易容术”

撰文/冉浩  摄影/唐志远 等

列车时刻表邂逅特殊天时

碰撞出北京火车珍贵瞬间

撰文/李睿  摄影/李睿 等

锡林郭勒套马 让草原马重获活力

撰文/舒泥  摄影/舒泥 等

从“小杂鱼”到明星物种

鳑鲏的“鱼生”转折

撰文/周佳俊 摄影/周佳俊 等

布拉马普特拉河

哺育了亿万人口,迴异于上游雅江

撰文/刘楠 摄影/翟东风 等

枸杞岛贻贝

曾以“淡菜”闻名,未来能否成“超级食物”?

撰文/罗璐 金瑛 摄影/包仁泉 等

微信编辑:广平

设计:巍巍

话题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