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红牛”之争,很快就会落下帷幕。
一场长达几年的商标权归属争议,这个价值500亿的品牌,将何去何从?
10月10日,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天丝集团和华彬集团的红牛商标权争议案,不过未当庭宣判。不过,从一审判决来看,华彬集团(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)很有可能将失去红牛商标的使用权。
如果失去红牛商标的使用权,那么严彬(华彬集团掌舵人)会不会如王老吉加多宝之争一样,将红牛进行彻底的改名?
目前看来,这个概率是相当的大。
其实,提起红牛,就不得不提起“中国红牛之父”——严彬。
正是因为他,红牛才在中国这么出名,也是他将这罐6块钱的饮料坚持25年不涨价,累计销售300亿罐,年销售200亿之后,红牛才有了今天的江湖地位。
所以,在红牛商标的归属上,严彬也是感到颇为的“委屈”。我们梳理红牛的发展史发现,严彬确实在红牛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上世纪70年代,来自中国河南的年轻小伙子严彬来到泰国追寻“梦想”,初到泰国的他,并未感受到梦想的魅力,感受到的只有社会的“毒打”。
找了许久工作没找到之后,最后他的求职条件变成了,不论薪水,只要管饭就好。
也许是因为他勤奋的态度,也许是因为上天真的很眷顾有梦想的人。1984年,刚刚年满30岁的严彬就靠着这几年艰苦打工积累来的原始资金创立来华彬集团。
创业容易,守业难。
创立华彬集团之后,严彬一直勤勤恳恳,丝毫不敢放松。此后的十年间,严彬逐步从物业拓展到旅游,再拓展到国际贸易。
1995年,已经41岁的严彬预感到了国内创业环境的成熟,于是他毅然的就回国创业。而在此之前,命运安排他遇见红牛发明人、泰国天丝集团创始人——许书标。两人一番交谈之后一拍即合,决定将红牛饮料引入中国。
严彬也因为这次回国创业完美地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。让严彬没想到的是,他当时引进的红牛的行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也改变了中国饮料行业的格局。
在一众碳酸饮料之争的市场,突然杀出一支功能性饮料产品,成功的概率就提高了数倍。
当时,为了取得中国红牛市场准入的保健食品批文,严彬携泰国天丝引入两家老牌国企做股东,四方签订了50年协议,约定红牛公司在中国唯一被授权生产、销售红牛饮料,这也为后来两家之争埋下了祸根。
当然,为了使得红牛在中国能够顺利地卖出,严彬也是折腾了不少,光红牛这个斗牛商标,他就历时大半年,耗资三十万,才买下这个商标的所有权。
1996年,春晚上,一句“红牛来到中国”的广告语引起亿万观众注意,但因为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这款饮料是药品,所以红牛并未取得良好销售的效果。
为了宣传红牛,严彬扫过街,也洽谈过各种小卖部。
仅1995至1998年这几年的广告费,严彬就花费了2亿之巨。
最困难的时候,各个原始股东要求离场走人,严彬抵押了个人全部资产,并以350%的溢价收购了他们手中红牛的股份。
为了找到顺利推广红牛的方法,严彬开始在包装上下功夫,也就是这个时候他们确定了金罐+红色斗牛的包装,也确定了“困了累了喝红牛”这句经典的广告语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长时间的广告轰炸,加长时间改良,红牛一炮打响。
2003年,红牛在中国的销售一举突破10亿元。
打开市场的红牛开始在中华大地上蒙眼狂奔。2005年至2015年,红牛从每年销售不足2亿罐一路跳涨至每年销售55亿罐。
2015年,红牛的销售额突破230亿。据尼尔森零售数据统计,2016年红牛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上的份额达到63%。牢牢占据整个功能饮料罐装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。
也是这一年,泰国许氏和华彬集团的矛盾彻底的从桌下摆在了桌面上,两家因为红牛的商标许可权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。泰国许氏认为严彬借着红牛的招牌发大财,却没有履行相关义务;而严彬则认为泰国红牛完全是过河拆桥。
2017年,天丝集团开始大规模诉讼,对象不仅仅是严彬,还有很多中国红牛的生产方、销售方。
可以预见的是,天丝集团和华彬集团的这场争斗已经没办法和平收场。目前的结局可能是华彬集团失去红牛的商标,但天丝集团没有自己的生产和渠道。
饮料市场,得渠道者得市场。泰国红牛即使收回了商标短时间内肯定也无法完成渠道的建设,而严彬完全可以重新改名创立新的品牌,就像东鹏特饮。
2020年10月20日,严彬以110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30位,红牛给他带来的财富并不会因为这块招牌的失去而瓦解,但未来功能饮料市场势必会有一场腥风血雨。
关键词: 红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