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的大兴安岭,暖风拂面而来,沉睡一冬的大地渐渐醒来。近年来,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抓住生态保护管理核心,切实履行森林资源保护职责,森林面积增加了8.58万公顷,森林蓄积增加3861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增加1.03%,森林面积、蓄积、覆盖率持续保持三增长态势。2021年,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为712.38万公顷,较上年增加0.51万公顷;森林覆盖率为85.30%,较上年提高0.06个百分点;活立木总蓄积为6.36亿立方米,较上年增加1239.28万立方米。亮眼成绩单的背后,是林区干部群众不断加强生态建设,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走进新林镇南7公里处的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,一株株红松、云杉、松树迎风挺立,长势喜人。在这片黑土地上培育出了一株株苗木,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正在田间地头干活。“对于我们林区人来说,造林绿化、抚育经营是我们的传承,也是我们林业工作的强项,今年我们培育樟子松、红松、落叶、云杉等苗木,为大兴安岭果材兼用林建设提供优质种苗保障。”在中心苗圃培育基地,生产队长张才的话语,道出了所有林区人的心声。
这里经营面积196.6亩,其中生产面积90亩,温室大棚8栋、面积8亩。如今的苗圃,改变了过去品种单一、规格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,积极调整品种结构,加大苗木培育向多品种、多方位、多层次的方向发展,不仅满足品种多样化、品质优良化的需求。2021年,依托繁育西伯利亚红松成功经验,调整苗木品种结构,试育东北红松种子600斤,生产苗木6万株。
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,自2014年全面停伐后,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开始了一场场为大地增绿的绿色革命。2021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1.57万亩,补植补造34.67万亩,退化林修复0.5万亩,封山育林1.52万亩;完成森林抚育111.48万亩。“空气清新,这里就是天然氧吧,尤其是晚上灯光闪烁,美不胜收,随手一拍,都是漂亮的风景。”这是很多百姓对现在兴安美景的赞美。
为了守住生态资源家底,大兴安岭林区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、强化林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,严把林地使用关口,对于不符合用地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。开展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专项检查,加强临时使用林地管理。五年多来,共计审核审批占地项目720个,其中使用定额项目94个,未突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达的2800公顷林地定额。
大兴安岭林区持续开展“绿盾”等森林保护专项行动和执法检查,全面清查2013年以来非法侵占林地、毁林开垦、滥砍盗伐林木、违规拆分审批、临时用地逾期使用等问题。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“十三五”期间采伐限额为101.4万立方米,五年来实际完成林木采伐量83.5万立方米,共节省采伐限额423.5万立方米。森林年生长量与消耗量比值由“十二五”期末的22:1提高到“十三五”末期的142:1。生态建设,久久为功,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。
此外,森林防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。近年来,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坚持“预防为主、防救结合、高效扑救、安全第一”的方针,不断完善“地企融合、防扑一体、联防联控”体制机制,秉承“一片林、一家人、一条心”理念,戮力同心,攻坚克难。防火人以无畏的勇气、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决心,锚定“人为火不发生”非凡目标,不断总结森林防火规律特点,明确阶段工作任务、落实阶段管用措施,坚决打好打赢平安清明、五月攻坚、六月决胜和金秋保卫“四大战役”。
2020年起,大兴安岭林区着力研发森林防火感知系统,构建实时感知、精准监测、高效评估为一体的森林防火智能管控平台,目前已正式上线应用。
卫星遥感、北斗通信、无人机、云计算、视频物联网、超短波等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化手段通通用在了护林防火上,彻底实现了智能化数据采集、自动化数据处理、智慧化业务应用,在全面提高森防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基础上,拓展功能以满足森林资源监测、自然保护地监测等业务需求。
正是因为林区人的不懈努力,使得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连续11年取得无重特大森林火灾、连续4年无人为火发生的骄人战绩。